头疼脑热、嗓子发炎、感冒发烧时,很多人都想吃点“消炎药”来“杀杀菌”“顶回去”,这样做当真有效吗?究竟什么才是抗生素的正确打开方式?医院药剂科药师结合临床经验,为你指点迷津。
消炎药、抗生素、抗菌药物,
傻傻分不清楚?
广谱、窄谱抗菌药物,如何选择?
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
如果必须服用抗菌药物,
如何合理、安全用药?
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合理用药原则:
能不用就不用,能少用就不多用,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的,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的,能用一种药解决问题就不联合用药,轻度感染时能口服用药就不用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。
处方药必须由医生开具,一旦开始服药,就应遵循医嘱,切勿随意停药或增减药量,否则会导致血药浓度达不到有效水平,细菌迅速繁殖,导致治疗失败、感染复发和细菌耐药。
值得警惕的是,头孢菌素类(头孢哌酮、头孢美唑、头孢米诺、拉氧头孢等)和硝基咪唑类(甲硝唑、替硝唑、奥硝唑等)这两类抗菌药物会与酒精相互作用,导致“双硫仑样反应”,按临床发生率高低表现为面红、心悸、心率/脉搏快(次/min)等,经常被误诊为酒精中*。
“双硫仑样反应”属于药源性急症,停用乙醇后症状会逐渐减轻消失。一定切记,在用药期间和用药后一周内尽量避免饮酒,包括食用任何含乙醇的饮料、食品、药品,如白酒、果酒、*酒、啤酒、75%医用乙醇、氢化可的松注射液、藿香正气水、酒芯巧克力等。
老人、小孩和孕妇,
该如何合理用药?
老年人的组织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变,免疫功能下降,罹患感染应用抗菌药物时,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、药物自肾排出减少,可导致药物在体内积蓄,血药浓度增高,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。
因此,
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,在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,可按轻度肾功能减退减量给药。
青霉素类、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-内酰胺类的大多数品种即属此类情况。
小儿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,
氨基糖苷类有明显耳、肾*性,小儿患者应避免应用,除非有明确的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*性低抗菌药物可供选择时,方可遵医嘱用药并监测不良反应;
糖肽类药物有一定肾、耳*性,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,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,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,个体化给药;
四环素类可导致牙齿*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,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;
喹诺酮类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,该类药物尽量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。
妊娠期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考虑药物对母体和胎儿两方面的影响:
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*性作用的药物,如利巴韦林,妊娠期禁用;
对母体和胎儿均有*性作用的药物,如氨基糖苷类、四环素类等,妊娠期避免应用(但在有明确应用指征,经权衡利弊,用药时患者的受益大于可能的风险时,也可在严密观察下慎用并在有条件时监测血药浓度);
药物*性低,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,也无致畸作用的药物,如青霉素类、头孢菌素类等β-内酰胺类抗菌药物,在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。
责 编:实习生王亮亮
总编辑:王金林
总监制:黎 静
来 源:央视网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